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杭州股票配资网
“卧龙凤雏,得一可安天下。”刘备不仅得了一个,还得了俩。按理说,这样的阵容,换谁上都该成大事。可现实却摆在那里:荆州丢了,关羽死了,夷陵败了,刘备吐血而亡。这不是神话的漏洞,是历史给出的一记闷棍。
双龙归位,一局大棋正铺开三顾茅庐不是传说,是刘备在失势之下主动求变。当时刘备占据新野,实力微弱,靠着躲躲藏藏在曹操和袁绍夹缝里求生。诸葛亮此时还在隆中读书,没人知道这个年轻人脑袋里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天下布局。刘备亲自上门三次,这不只是礼贤下士,更是押注未来。
诸葛亮一开口,隆中对便成了刘备集团未来十年的总战略。战略方向清晰:取荆州、入益州、联吴抗曹。逻辑严密,有操作性,比之前所有谋士提出的方案都靠谱。这个时候的诸葛亮,名号“卧龙”,但还没上阵真刀真枪。刘备敢用,是眼光,也是一种孤注一掷。
展开剩余88%荆州起家这一步,打得够漂亮。借着赤壁之战的火力,孙刘联合挡下曹操大军,荆州成了刘备稳固根基的跳板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诸葛亮已经成为刘备政治和军事上的第一顾问。调兵遣将、招贤纳士、安抚百姓,都是他亲自安排。
荆州稳定下来之后,下一步是益州。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:庞统。
庞统号称“凤雏”,资历背景不比诸葛亮差,脑子转得快,胆子也大。最初推荐庞统的是鲁肃,这说明连东吴的人都看得出他的本事。刘备一开始对庞统并不太感冒,安排他当个县令,结果庞统不干正事,搞出一堆政务混乱,引得人议论纷纷。
但很快,这事传到诸葛亮耳朵里,他一句话:“庞士元可比我。”刘备才算彻底信了这个人。
益州攻伐计划由庞统亲自制定。不像诸葛亮那样稳扎稳打,庞统更倾向于速战速决。这种节奏适合益州当时的地形和军情,也符合刘备那段时间急于扩张的心态。
大军进入益州,庞统建议从西线进攻,避开敌军主力。这是一次典型的“避实击虚”战术,打得刘璋措手不及。若非庞统中途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,益州战事很可能比历史上更早结束。
庞统之死,是刘备集团最大的人才损失之一。不是说诸葛亮不能独撑大局,而是两人性格互补,正好平衡了攻与守、动与静。缺了庞统,刘备之后的每一步都显得小心谨慎,战术变得保守,进攻节奏也被迫放慢。
很多人说,得卧龙凤雏之一可安天下,刘备两个都得了,为什么还失败?先别急着下结论。从时间线上看,庞统到刘备手里不过三年时间。刚开始信任,刚开始发挥,就死了。诸葛亮也刚刚展开大布局,内部的基础都没打稳,外部的敌人却一个都没少。
兵员少,地盘小,将才多但分散,敌人强而联合,这才是刘备此时面对的真实局面。就算得了两位顶级谋士,也不是马上就能翻盘的神药。
天下三分,刘备占了一分,这已经是极限。但历史不是比谁谋士多,而是谁能把战略落实到底。
东风来了,可船没扎牢荆州这块地,对刘备来说,是命脉,也是隐患。赤壁大战后,刘备以借为名,实为据,占住了荆州。这个地方地势平缓、物资丰富,是兵员粮草的最优供给地。
孙权嘴上说联盟,心里其实早就不服。江东一边要稳住刘备,一边暗中跟曹操接触,想找机会夺回荆州。刘备这边呢,一边用荆州养兵,一边派关羽北上攻魏,看似是两线并进,其实是内外受敌。
关羽北伐看起来声势浩大,其实漏洞不少。后方荆州几乎空虚,只靠傅士仁、糜芳两人镇守,完全没有战略预案。诸葛亮当时不在荆州,调不动将;刘备在益州,顾不过来。
曹魏和东吴一合计,一前一后夹击,荆州守不住是迟早的事。
关羽败走麦城,不光是一个名将的殒命,更是一整套战略的崩塌。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提出“先荆州后益州”的方案,目的是以荆州为支点撬动全局。现在这个支点断了,大局直接瘫痪。
刘备反应也够激烈,马上集结大军报仇,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。陆逊是个年轻将领,不被刘备放在眼里,可结果呢?一把火把刘备的大营烧了个干净。
这一战之后,蜀汉军队伤筋动骨,刘备本人也一病不起。赵云、张飞、黄忠等核心将领不是战死就是老去,人才梯队断层严重。
这个时候再看“卧龙凤雏”的战略价值,已经无从发挥。
一个早死,一个疲于应对残局。诸葛亮后来独撑蜀汉朝政,六出祁山打了十几年,全靠当年那点底子撑着。但也只是维持局面,谈不上“安天下”。
从这个角度说,“得一人可安天下”更像是一种愿景,不是现实公式。
刘备不是没用对人,也不是没人可用。他只是踩在了一个动荡时代最滑的那片地上。天时、人和都有,唯独地利失了。地不稳,谋再妙也没用。
荆州就是那块没扎牢的地,东风来了,船还没修好。
风浪一起,再多的智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船翻。刘备输得不冤。不是人不行,而是敌人更强,自己出手太急,准备太少。
卧龙凤雏也好,张飞关羽也罢,输的是格局,不是个体。现实比传说更扎人。
神仙打仗,凡人背锅战略是方向,将才是工具。庞统死得早,诸葛亮扛得久,刘备看起来拥有满配阵容,但真正开打时,主将一个个陷入泥潭。对面是曹操和孙权,不是吃素的,能熬十几年不垮台,各有一套。
庞统提的益州战法很有侵略性,适合快速打击和短线突破。诸葛亮走的却是稳重路线,一切按计划推进,不轻易冒险。这两种风格一个冲一个守,合在一起刚好制衡。可问题是,一旦庞统倒下,刘备集团就失去那个能主导进攻节奏的人。
战术打法开始偏向防守,尤其在庞统死后几年里,刘备大军再没打过像样的闪电战,连带荆州的守备也变得松散。关羽北伐,是一场几无后手的赌博。刘备知道风险,却也没有更好选择。
曹操那边一直有人马调度,兵源源源不断;孙权一边喊结盟,一边磨刀霍霍。夹在中间的刘备,就算再有卧龙,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人手也不够。张飞脾气暴,张郃那样的敌将能把他磨死;关羽骄傲,不听劝,傅士仁糜芳那样的副将压不住局。赵云还算稳健,但被调去守城,没参与大战。黄忠年纪太大,只能打几场关键仗。魏延有能力,可性格孤僻,很难带大部队。
将将都有限制,谋士再多也没办法把策略执行到位。
而且政权结构单薄。蜀汉是典型的“依人而治”,每个岗位都围着几个人转。一旦某位主将出问题,整个系统就卡壳。
庞统死后,谁能补上?没人。法正是个好参谋,办事果断,可惜也没撑多久。刘巴精通财务政治,不是军事主才。诸葛亮孤身扛着国家运转,却拖不动每一块石头。
这就导致蜀汉没有完整的中层体系。一旦有战事,需要全局调动,就暴露出“人少、线长、兵疲”的现实。
反观曹魏,有夏侯惇、张辽、徐晃、司马懿等轮班上场;孙吴有鲁肃、吕蒙、陆逊递补接力。刘备这边,一将有事,整盘棋都跟着晃。
这不是谋略问题,是体制差距。不是得了两位天才就能抵挡三个体系。
而且刘备自己也有问题。他太看重感情,三顾茅庐是情义,重用关张赵是兄弟情,杀刘封是亲疏有别。决策常带情绪色彩,战事来临时不够理性。
输掉这场仗,关羽之仇没报,国力大损,士气全无。刘备回到白帝城后病倒,自知时日无多。临终交代赵云和诸葛亮辅佐刘禅,可也只是维持政局,谈不上翻盘。
卧龙凤雏再神,也架不住政权基础不牢,系统不稳。
这些谋士能献上好策略,却不能自己提枪上阵、亲自领兵,还得依靠将才去执行。如果中层统帅不靠谱,再神的计划也只能写在纸上。
那句“得一人可安天下”,原本是对人才的最高评价,但真放到一个王朝头上,只靠一个人是不够的。更别说刘备即使得了俩,也没给他们搭好团队,铺好系统。
这不是卧龙凤雏没本事,是整个蜀汉配不上这两位。
道理都懂,结局还是输了刘备死前说得明白,把国事托付给诸葛亮。诸葛亮六出祁山、北伐曹魏,每一步都是为“匡扶汉室”,不是演戏,而是真干。但每次都因兵力不足、后勤不济而收场,战果有限。
哪怕诸葛亮能力再强,也无法改变蜀汉地理劣势和资源瓶颈。国小人少,补给线长,每打一次仗都要耗尽家底。
反观对手曹魏,有完整的补给系统、成熟的军政架构,动员力、控制力都在蜀汉之上。孙吴虽然也内斗不断,但至少有江东根基,靠水战还能抗几回。
蜀汉像是在泥地里跑马,跑得再快也不持久。人才结构上失衡、战略布局上失误、内部组织缺乏后劲,这些短板是注定了结局的。
得卧龙凤雏没错,错在以为他们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刘备以情成事,也因情而误。战略有了、谋士也有了,可政权本身不够强壮。
历史不是传奇,不能靠一两个神将翻盘。系统才是真正的底牌,而不是一句“得一人安天下”的励志鸡汤。
刘备输了不是输给敌人,是输给时代的现实。哪怕天降卧龙凤雏,换不来一个完整而强韧的蜀汉杭州股票配资网,也只是徒留叹息。
发布于:山东省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